联系电话①:023-68622148
联系电话②:023-68608149
联系地址:重庆市石小路150号
联系电话①:023-68622148
联系电话②:023-68608149
联系地址:重庆市石小路150号
发布日期:2020-12-01浏览次数:1282
4月2日,清明节小长假,重庆市民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辞世长者扫墓。图为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同心祝福墙上,挂满了扫墓市民书写的祝福去世亲人的话。
中新网4月3日电 又是一年清明时,殡葬业改革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一方面,近年来,国人丧葬观逐渐变化,“绿色殡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并接受。另一方面,媒体对殡葬业暴利等乱象的揭批,也日渐引起政府及各界重视。百姓在“绿色殡葬”与“死不起”之间挣扎的同时,中国殡葬业改革也在纠结中摸索前行。
“活在重庆,葬在河北”引关注 公墓制度亟待改革
由于重庆墓地价格一再飙高,很多重庆人开始去周边的河北等地购买墓地。“活在重庆,葬在河北”现象在今年清明节前引起网民关注。
在河北省的世界华侨陵园,购买一半以上的墓地是重庆人购买,而怀来县的中华永久公墓刚在重庆组织了百余人的考察团,墓地会有相应折扣。一位重庆市民在涿州一家公墓预订了标价9800元的墓地,她说重庆范围内已经找不到比这里更便宜的墓地了。
面对重庆市庞大的需求,把公益性墓地当经营性墓地卖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媒体称,在河北省民政厅公布的名单中,三河市京东卧龙陵园、天堂公墓、涿州市西皋庄公墓、易县世界华侨陵园都存在公益性公墓私自出售的违规行为。
按照国家规定,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不对外、不允许开展经营活动。而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建立经营性公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或民政部批准。
“一些地方故意将公益性公墓做大规模,少部分被当地村民消化,剩下的违规向城镇居民销售。一些林场、耕地也打着各种幌子做起墓地生意。”重庆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杨宝祥说,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平均有930多万人口死亡,选择经营性公墓安葬的仅有10%。
重庆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些年,确实有一部分重庆市民前往周边河北地区购买墓地,以与之相邻的大兴、房山、通州的居多。
多位业内人士坦承,“小产权”墓大行其道,凸显了中国殡葬业价格管理的不规范及监督缺失。因此,要加紧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并创造条件尽快制定殡葬法。
坊间百姓的“死不起”也引起了中国执政层的高度关注。民政部官员在公开场合曾多次表示,要进一步探索惠民殡葬的实现途径,逐步完善惠民殡葬的理论和制度基础,力争于2012年年底之前实现惠民殡葬政策低收入群体全覆盖的目标。
“殡葬暴利”频现 业界呼吁尽快制定行业标准
不管是备受争议的“天价骨灰盒”,还是动辄数万元的“天价墓地”,饱受诟病的殡葬行业暴利问题可谓“老大难”。从2003年开始,殡葬业已连续数年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有媒体称,殡葬业的利润率甚至远远高于房地产业,收益最高的甚至是成本的10倍到20倍。
但与人们直观感受相反的是,中国只有三分之一殡仪馆盈利。究其原因,殡葬专家指出,正是各项服务逐渐从殡仪馆分出去之后,慢慢形成了一个社会殡葬服务用品市场,这一块是价格混乱之源。
针对殡葬用品市场的价格混乱情况和部分用品的暴利问题,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意见除再次强调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延伸性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外,还要求对殡仪馆销售的骨灰盒、花圈、寿衣等殡葬用品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采取其他必要方式管理。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分管殡葬管理事务的副司长李波表示,由于殡葬供需市场信息不对称,基本服务与选择性服务边界不清,导致了殡葬行业“暴利”之说。此外,殡葬市场并没有一套明确的行业标准体系,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行为进行规范。
在他看来,殡葬行业具有特殊性,不具有充分市场化的特征,不同于普通服务业可以“遍地开花”,它的规模由当地的人口、火化率等条件硬性约束。此外,殡葬具有特殊精神消费的特征,“风光体面地办丧事”这些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殡葬用品的价值规律。因此,遏制暴利一要靠政府对殡葬服务和收费项目加强管理,二要靠消费者在办理丧葬事务时理性选择服务项目。
大学教授、殡葬专家乔宽元针对当前现状提出三条对策:一是培育、催生有公信力、能够主导市场的殡葬服务经营集团,加强行业整合,用大企业的价格来引导小公司、小作坊向主导价格靠拢。二是尽快制定行业标准,比如花圈、花篮的标准,骨灰盒的标准等产品标准,让监管者有标准可依,让民众有标准可以比较。三是加快实施职业准入制度。
“绿色殡葬”渐受关注 国人祭奠形式趋多元
“入土为安”曾是中国传统殡葬的全部含义,但随着天价墓地等问题被曝出,“死不起”的黑色幽默广为流传,以及环境保护需要等其他多种因素,中国人的丧葬观开始悄悄发生变化,“绿色殡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早在2005年3月,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就发出“树葬”倡议,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将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即为树葬。骨灰成为树的肥料,树木则成为对亡者思念的寄托。
除了树葬,绿色殡葬的形式还有很多:将骨灰倒进花坛下方地窖,让其自然溶解,就完成了“花葬“;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铺满青草,墓碑卧放其上,名为“草坪葬”;将骨灰撒入大海,随风而逝,则是“海葬”。
2009年以来,民政部就提出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近几年来,重庆、天津、山西、河南、江苏等多地积极践行这一政策。
其实,近年来,国人“绿色殡葬”观念渐成更多体现在祭扫方式的低碳化与文明化上。“天堂信箱”和“天国银行”成为今年清明节国人祭扫方式的一大亮点,福建开通全国首家省级公益网上陵园、重庆鲜花公祭遗体捐献志愿者……类似的活动及服务近年来在中国各地方兴未艾,“绿色殡葬”、“网络祭奠”、“文明祭扫”等呼声不绝于耳。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萧放认为,新兴的各种祭祀方式是好的,可以作为传统祭祀方式的有益补充,使祭祀形式多样化,但考虑到国情民情,很难直接取代传统的方式,也不应成为强制的行政手段。
“应该说绿色殡葬还处在起步阶段。”业界称,相对于传统殡葬,绿色殡葬虽然有诸多优点,但被广泛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主要还是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比较重。”
我们看到,坊间百姓在“死不起”与“绿色殡葬”之间挣扎的同时,中国殡葬业改革也是在纠结中摸索前行。